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在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北京故事的過程中,不斷以國際傳播為導向,優化翻譯質量,對提升傳播效果具有重要影響。為幫助干部切實提升翻譯實戰水平,增強履職本領,近日,市外辦舉辦外事口譯分享會活動。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他們都分享了哪些“高招”?
譯前準備篇
Q1 如何準備一場外事會見?
A: 以會見外企負責人為例,在了解會見時間、地點、目的以及雙方參會人員等基本信息后,還要重點準備北京市相關行業發展情況及有關政策,外方主要業務、發展戰略及在北京和國內投資運營情況。同時還要熟悉外方口音和近期公開表態,了解國際國內熱點動態。
Q2 短時間內要熟悉這么多內容,
記不住怎么辦?
A: 翻譯不是一時之功,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把功夫用在平時,時刻做一個有心人,通過日常的學習、工作和實戰逐漸建立起自己的長期知識儲備體系,特別是各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可以減輕每場任務譯前準備的壓力。
筆記篇
Q1 筆記應該記什么?
A: 筆記的目的是為了減輕腦記的負擔,起到提示的作用。主要記講話人的邏輯、關鍵詞、數字和語言結構。筆記并不是記得越多越好,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與腦記做好配合。
Q2 發言人語速太快記不下來怎么辦?
A: 遇到這種情況,應迅速切換到以聽為主的模式,在聽懂的基礎上記住重要的主干信息。
Q3 筆記應該用中文記還是英文記?
A: 兩者皆可。筆記非常個性化,能夠幫助譯員完整、準確傳達原文內容的筆記就是好筆記??砂凑諅€人習慣通過不斷練習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筆記符號體系。
實戰篇
Q1 發言人口音太重,聽不懂怎么辦?
A: 在平時的學習和訓練中,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多口音聽力練習,掌握不同國家的人說英語的發音特點。在譯前準備時,可檢索發言人過往在公開場合講話的視頻,進行針對性的準備。
Q2 翻譯到一半卡殼了是什么原因?
A: 翻譯初學者經常會遇到這種問題,一種可能是沒有聽懂,需要加強邊聽邊分析的聽辨能力,還有可能是筆記出了問題,記得太潦草或使用了自己不熟悉的筆記符號,這種情況就需要加強筆記的訓練。在平時的學習和訓練中要積累多種表達方式,這樣在現場翻譯時就能更加自如地應對。
Q3 遇到不會翻的詞怎么辦?
A: 下面幾招幫你救急——
概述法:尋找具有概括意義的上義詞;
反譯法:從反面表達入手,正說反譯、反說正譯,“曲線救國”;
解釋法:目的語中難以找到對等詞,可以嘗試用簡單的語言描述出原文的意思。
長期學習篇
Q1 如何提升雙語能力?
A: 提升雙語能力,應當回歸語言本身,日常堅持多聽多說,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聽的方面,主要從磨耳朵和獲取信息這兩個目的出發,不管是收聽新聞、聽播客,還是觀看美劇英劇,都屬于優質的聽力練習材料,關鍵在于能夠持之以恒。提升表達能力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朗讀原汁原味的英文文章,二是創造英語對話的機會,例如可利用人工智能工具作為口語搭檔,保持對語言的熟悉度。
Q2 可以推薦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源嗎?
A: 英文聽力類資源推薦Round Table China等英文播客類節目,中譯英學習可參考譯之有道、英文巴士、《求是》英文版等。
同時,向大家推薦北京外辦網站“北京外事翻譯語料”欄目,其中收錄了近幾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和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等重要政策文件的雙語語料,并且支持查詢功能。
今后,市外辦還將通過翻譯練習開放日、專家授課、復盤研討等多種形式,持續支持干部翻譯能力建設與提升,更好服務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和首都高質量發展。